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CHINESE SOCIETY FOR TAOXINGZHI STUDIES

“学生发展与高质量教育”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网站首页    陶研界    “学生发展与高质量教育”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精神,2022年11月5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举行了“学生发展与高质量教育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乡村名校长工作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和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共同主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着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学生近万人围绕在高质量教育建设背景下如何推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进行探讨,共襄学术盛会。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乡村名校长工作委员会理事长童富勇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乡村名校长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侯怀银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白学军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苏彦捷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方晓义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陶沙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兆信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赵立教授和许建美副教授等嘉宾学者。

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严从根教授主持。副校长黄兆信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相信本次论坛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切磋交流,是学生发展与高质量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次思想碰撞,也是杭师大师生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最后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对杭师大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支持表示感谢。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乡村名校长工作委员会理事长童富勇教授在致辞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乡村教育振兴息息相关,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乡村名校长工作委员会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弘扬陶行知教育家精神,探索未来乡村教育路径上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陶沙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优质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注重从儿童青少年学习和教育的现实需求出发,大力推动我国发展心理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普及应用。浙江是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此次论坛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高质量教育的多角度探讨,对推动教育共富、促进示范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作题为《对教育与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林老师的报告,以贯彻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的部署为主线,提出了重要的教育观;就面对“三个强国”的新征程、教育应该怎样做,作了十分深刻地阐述;他还结合目前教育中的四个现实问题,提出了加快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观点。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部部长白学军教授作题为《学生意志力的发展:基于认知控制视角的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从认知控制的角度阐述意志力的发展,将认知控制的最新学术成果应用到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当中,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全新的视野。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方晓义教授作题为《高中生发展指导: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路径》的报告。报告提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以助他们更好地立足社会,这一观点让与会嘉宾深受启发。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陶会乡村名校长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童富勇教授作题为《论陶行知精神》的报告。报告从陶行知生平经历出发,凝练出陶行知先生的博爱、奉献、求真、教改、开拓、发展等十大精神,并认为要把陶行知精神与当下的发展结合起来,关注整个大环境、大社会的教育。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生乡村名校长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侯怀银教授作题为《陶行知的教师思想》的报告。报告从陶行知教师思想的研究现状、提出基础出发,总结出陶行知教师思想真人、康健、博爱、同情、生活、民主、好学、改造、创新和研究十个主题,并建议教师要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增强修养。

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周佳教授作题为《流动儿童家长参与亲师沟通的社会心理障碍及教育干预策略》的报告。报告分析了流动儿童家长参与亲师沟通的七方面障碍,并提出教育干预的三条路径。她认为流动儿童亲师沟通的初心在于在尊重和理解流动儿童家庭的“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以融合来帮助其家庭摆脱“原子化”状态,使流动儿童家长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成为具有责任能力、能够参与交往行为的主体。




此次论坛还设立了专题报告和硕博论坛环节。在三场专题报告中,来自十余所学校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出发,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县管校聘”政策实施、转型初中高质量教育文化育人路径、社会变迁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幼儿情绪胜任力、学生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在硕博论坛中,72位研究生分别在7个分论坛发言,覆盖中小学教师进修、农村学校发展困境、课程教学、智慧教育、校园环境等影响高质量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发展中的亲社会分享行为、 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校园欺凌、社交回避、说谎行为等。现场氛围热烈,与会学者和研究生从学生发展与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主题出发,对社会热点和各自关切的问题展开积极探讨,形成了思想创见和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共识。

与会者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行了十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讨,既有远见卓识,又有经验之谈,充满着思想火花,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




2022年11月8日 14:2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