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CHINESE SOCIETY FOR TAOXINGZHI STUDIES

打造精品纪念馆 构筑精神新家园

网站首页    陶研界    打造精品纪念馆 构筑精神新家园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10月18日,2002年迁建于大场南部的大华行知公园内,由一组兼具徽式和苏式特色的建筑组成。2003年1月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致力打造“陶行知教育创新发展区”,在宝山区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确定实施陶行知纪念馆和大华行知公园“馆园一体”建设,进一步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内涵和现实价值,提升宝山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水平,树立宝山区教育文化名片。它是宝山区教育局精心打造的精品工程,做到了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一流质量。纪念馆基本陈列也进行了重新布展,改造后的纪念馆于2016年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重新开放。

一、  精心组织展览内容

实施陶行知纪念馆和大华行知公园“馆园一体”建设工程,同步开展陶行知纪念馆布展改造,是我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凸显陶行知教育文化特色品牌打造的重要项目。该项目自2015年11月启动以来,区领导高度关注。经过各方努力,2016年7月起,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开始了改建工程,这次改建是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一次特殊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改陈布展是这次改建的主要内容。布展方案在区教育局、市陶研会等各方面领导和专家大力支持与参与下,结合展览实际面积和最新研究成果几经易稿修订完成。

方案以陶行知生平事迹为主线,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陶行知一生的光辉历程,同时,通过展陈语言,展示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括乡村教育运动、平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以及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等大量教学实践活动。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发挥出巨大效应,而且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能忽视它在教育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主题鲜明,思想深邃。陶行知一生的展示内容和可供后人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但作为教育家的人物展,在展览内容安排上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内容方案以陶行知一生经历为主线,展现了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坚强不屈的民主斗士风貌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感天动地,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洗礼。展览共有6个部分,即“学贯中西——从清贫农舍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改造——从南京高师到晓庄师范”“救亡图存——从科学下嫁到山海工学团”“人民大使——出访28个国家与地区”“育彼英才——从育才学校至社会大学”“巨星陨落——在上海的最后一百天”,概括了陶行知一生为中华民族谋取解放,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他所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学说,顺应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对于今天乃至未来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是斟字酌句,科学严谨。展览使用中英文两种文字,采用3级标题,即6个部分的主标题、副标题及具体展览说明词。中文由华师大教育系老师严格把关,所有文字力求精简规范、逻辑清晰、有依可循、有据可查,在细节处又不吝笔墨,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反复研究、逐字逐句推敲而成,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确保说明词的简洁、朴实和准确。英文由教育系英文专业的博士生担任主译,翻译前又专门来到纪念馆进行调研,包括相关专用名词的了解和研讨,同一词语在不同场合的单数及复数的用法等。

三是广征资料,挖掘内涵。本次展览展出实物27件、照片329张、文献45份,合计401件,丰富翔实的文物文献资料使整个展览增加了历史厚重感。同时,我们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坚持以照片、实物为主,以场景、多媒体、艺术品等适当渲染为辅,尽显让文物“说话”的独特魅力,充分挖掘和显示文物的内涵。

二、  统筹设计展陈亮点

内容是展览的骨架,而设计是展览的血肉。生动的展览既可以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又可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因此,这次展览紧扣陈列内容,最大限度利用展厅空间,在陈列设计上锐意创新,营造了许多富有特色的亮点,在空间布局上有别于传统的“套路式”手法和“定格式”的展览风貌,从宏观层面和全局创意上寻找新的突破方向。通过对馆藏文物的多层次展示,配以多媒体手段增添展览亮点,既充满历史氛围,也具有时代气息。整个展览形成了照片、文献、实物、艺术品、场景的立体展示结构,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视觉与内涵的并重、艺术鉴赏和教育意义的兼顾。

一是展厅布局大气厚重。序厅中心造型是通透帷幔的纱幕,纱幕下是一本打开的书卷,上面镌刻着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空间配合辅以明亮的漫射光设计,给人以高洁、舒适的现代感,留下新颖大气的观感。展厅内部展示空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割,根据陶行知一生求学及办学经历,将展厅分割成6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大空间,空间布局与展览内容紧密契合,浑然一体,既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又拉近了观众与展览的距离。

二是展版设计契合主题。展览通过把握各部分内容的重点和亮点,科学地运用展墙、展柜、艺术造型、油画、场景、景观、沙盘、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手段,更加深刻、生动地突出展陈重点。如“晓庄师范”这里可以通过触摸屏点击播放《晓庄歌曲集》,让观众感同身受,欣赏聆听,体味晓庄当年的学习生活。而创作的油画作品《晓庄师范与宝山县立师范》再现了晓庄师范与宝山县立师范的源远流长,思源陶行知先生与上海宝山的不解之缘。而晓庄的校旗,通过陶先生文字描述,复制成一面鲜艳的旗帜,以强烈的视觉传达让观众眼前一亮。再如“山海工学团”这部分内容,通过组合场景——草屋、绿树、耕牛、小黑板、小先生,再现了小先生“即知即传”的生活场景。而幻影成像“山海工学团的一天”,真实地还原了山海工学团的学习和生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是展览氛围宁静和谐。展厅对光线照明的配置有较大的创造性,鉴于展厅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空间,以及主展线、文物、场景、艺术品等不同程度的照明要求,我们将一般照明和重点照明结合起来,定制灯具,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展品运用不同的光线投射,形成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视觉效果。同时,在色彩的选择和运用方面,以烘托展品、凸显特色、突出主题来确立整体效果。比如,第一展厅以陶先生的家乡安徽为主基调,此处以徽派建筑特色“马头墙,小青瓦”等作为整个展厅的元素,营造一种乡愁气息,仿佛梦回徽州,一幅幅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的家世背景,历史陈旧的雕花门窗、数字动漫“王门立雪”的故事带我们追忆陶行知先生在家乡就读时那一段启蒙求学的美好时光。再如,第三展厅中,上海旧式石库门建筑墙在此空间中呈现,同时配以沙盘投影特效与墙面投影影片互动“山海工学团的起源和发展”,全面展示了陶行知在宝山创立山海工学团的教学做场景。而第四展厅通过空间色调营造,以空间印象直观带入,从陶先生生前用过的皮箱内飞跃出来的出访28个国家和地区的照片,引领我们追溯到那个动荡不安而又热血澎湃的乱世之年。第六展厅饱含着回顾缅怀的崇高敬意,设计了一个极具情感渲染,震撼人心的回顾展厅。以光纤灯营造莹莹星海,静静地映衬着中心的环岛,更洗涤追念者的心灵。这里是时空穿梭的交织点,情感迸发的交汇处,巨星陨落,四海同悲。

三、  更新完善服务理念

改建后的纪念馆以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原则,精心撰写讲解词,完善服务设施和设备,设置了展览引导标识和服务设施引导标识。加强讲解员、保安、保洁人员等一线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一是充实讲解内容。为了在观众与展陈之间搭建起宣传的载体和平台,为观众全面了解展陈内容提供基础,我们对讲解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包括语言发声、仪容仪表、礼仪礼节、讲解态势、多媒体运用等,以及面对不同参观人群的应对办法,并定期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各类培训。同时,在基础讲解词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突出重点,要求讲解员精选每一部分的图片和实物进行详细解读,为观众在整体和重点上了解陈列内容提供了方便。

二是创新讲解阵地。每名讲解员都配备无线讲解设备,对每一批预约的观众都进行讲解,没有预约的也进行临时讲解。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开放接待服务方案,包括团队、散客和贵宾接待规范及团体预约服务等。为了更透彻地让观众了解主展线内容,除了设置触摸屏查询相关内容和视频外,还特别设置了扫一扫二维码查看相关拓展内容。

三是构建网络服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在宣传推广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官方网站,通过行知研究、行知原著、名言摘录、馆藏系列、故事集锦等板块,全面立体地展示展陈内容,弘扬行知精神。同时,通过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开展微展览、微故事、微留言、微视频、微资讯等“微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更好地运用微博、微信等开展网上讲解和传播,形成“线上线下”有效互动。

四、  结语

    陶行知纪念馆重新开馆2个多月以来,共接待观众近2万人次,多次受到业内和观众的好评。看过展览的许多观众表示,纪念馆的这次改陈非常成功,展陈内容丰富、亮点多,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纪念馆的这次改陈布展,倾注了每一位参与者的心血,大家在这次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

 


2017年2月24日 15:46
浏览量:0
收藏